課程安排
情景教學與互動訪談教學
紅旗渠精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意蘊
更新時間:2022-12-14 關注:319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的重要判斷,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極端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又將是一場艱難困苦的人民戰爭,必須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的講話,深刻闡明了全黨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意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把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和實際行動,以更加務實的思想和行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紅旗渠精神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價值遵循
紅旗渠是一個不在起點、卻寫滿初心的地方,一切為了人民是紅旗渠建設的初心所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徹底解決林縣人民長期以來的缺水問題,以林縣縣委為代表的林縣共產黨人,作出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的重大決策,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膽魄和勇氣,組織領導全縣人民開始了一場“千軍萬馬戰太行”艱苦卓絕的戰斗,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迎來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新曙光。修渠十年,林縣人民舍命舍家,晝夜苦戰,無怨無悔。因為他們堅信,跟著共產黨干,就能盼來水,就能過上好日子。紅旗渠精神之所以動人,就因為它記錄的不僅僅是那段艱難歲月和傳奇故事,也是始終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真實寫照,凝結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是黨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莊嚴承諾,更是黨的初心使命在“三農”工作中的集中體現。從建設紅旗渠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變換的是時空,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需要深度重溫黨的初心使命。當年修建紅旗渠,就是黨為老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蘊含了共產黨人強烈的民生意識、民本情懷和民富追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進程中,我們更要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牢記中國共產黨是干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好各項富民政策,把老百姓的所需、所盼、所求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做到鄉村振興為了人民、鄉村振興依靠人民、鄉村振興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紅旗渠精神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武器
紅旗渠是人類歷史上鮮見的、純粹為人民福祉而創造的奇跡,它不僅寫滿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還彰顯了林縣人民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斗爭精神。修建紅旗渠正值國民經濟最困難時期,沒有重型機械,沒有先進儀器,缺乏資金支持,甚至連飯都吃不飽。要開鑿一條水渠讓漳河水穿越巍巍太行山,其工程量之大、技術難度之高,是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的。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酷的施工條件都挑戰著修渠者的生理極限和心理極限,面對這項不能完成的任務,10萬林縣兒女抱定“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決心,迸發出“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人創大業,不建成大渠不還鄉”的豪邁誓言,迎難而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解決了50多萬人口的飲水問題,創造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敢于與困難作斗爭,這是紅旗渠能修建成功的前提,也是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的魅力所在。
今天,雖然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途中,還將遭遇更多險關與硬仗,其困難和復雜程度不亞于當年修建紅旗渠所面臨的艱難險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拿出當年修建紅旗渠時那種不怕苦、不怕死、不信邪的勁頭,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把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新的輝煌。
紅旗渠精神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實踐路徑
紅旗渠不僅是一個農田水利工程,更是一座記載林縣干部群眾艱苦創業、苦干實干的時代豐碑。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為了不給國家增加負擔,林縣縣委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的光榮傳統,提出“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口號,要求全縣人民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頑強作風,與大自然進行一場“殊死搏斗”,每一寸渠道、每一個涵洞、每一個渡槽、每一座橋梁,都飽含著林縣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體現著林縣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正是“干”字當頭、“實”字托底、“敢”字支撐,實干苦干加巧干,林縣人民不依賴國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創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奇跡,實現了為全縣人民群眾引水造福的既定目標。由此可見,紅旗渠精神的落腳點是實干、是奮斗。
“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打贏脫貧攻堅戰靠實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靠實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要靠實干,這是一場需要不斷奮斗的“大戰”,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而產生于十年修渠實踐的紅旗渠精神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著極大的引領和實踐意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必須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像當年的紅旗渠建設者一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力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贏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勝利。(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朱佳)